在科技高度發展、社會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的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教育部針對國民教育階段修訂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目的是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的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

         既然國民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健全的國民,而為了因應新世紀的需要,我們的國民必須要有良好的體能,才能擔當新時代的任務,所以健康應該是一切事物的基石。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根據適能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整體性的概念,健康是由五個成分的安適狀態(well-being)所構成:

1.

身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包括瞭解身體發展、身體照顧,發展正向的身體活動態度與能力。

2.

情緒適能(emotional fitness):
包括思考清晰、情緒穩定、成功的調適壓力,保持自律與自制。

3.

社會適能(social fitness):
包括關心配偶、家人、鄰居、同事和朋友,積極地與他人互動和發展友誼。

4.

精神適能(spiritual fitness):
包括尋找個人生命的意義,設定人生的目標,擁有愛人與被愛的能力。

5.

文化適能(cultural fitness):
包括對社區生活改造有貢獻,注意文化和社會事件,能接受公共事物的責任。

    這五個成分雖各自獨立,但彼此相關而影響了生活型態的品質,也呈現出了「人自己之生長發育」、「人與人、社會、文化之互動」、「人與自然、面對事物時如何作決定」三個層面的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

    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健康行為的實踐,由覺知進而形成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上佔著極重要的份量。只有以學生自己為中心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才能真正地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健康教育已由過去被認為是「剝奪人生樂趣」的一門科學,轉變成為協助學生「解開人生價值結」的澄清過程,且應抱著「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的態度來從事教學。

    傳統的教學評量以紙筆測驗為主,且在教學後進行,較無法真正評量行為實踐情形。此次課程修訂與現行課程最大的差異在以基本能力培養取代知識獲得,因此教學評量可在教學前,教學中或教學後,隨時隨地進行且採用質量並重的多樣評量方式,不僅教師作評量且輔以兒童自我反省和家長評量。

     體育的哲學概念應是「讓每位學習者都能」。也可以說受過正常體育薰陶的學生,不論其天份如何,皆應有機會參與人體活動,發展適合其年齡應有的適當技能,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樂的。

    運動的指導技術是以「學生」為對象,它強調的是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差異,指導者能運用不同的教材設計,適合的課程,以及良好的教學技巧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體育或運動教育的主要目標不是塑造一個競賽的勝利者去追求「贏」而已,而是在培養一般的學生成為勝利者。因此學校未來的體育教學應以培養每位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適應能力為首要。

    健康教育與體育有著共同的目標,即「一個健康且擁有良好體能的人,生活在一健康的環境中,同時擁有支持的法規與人群」;但各有不同的手段,健康教學藉著健康行為的養成和改變,體育教學則藉著運動行為的培養和鍛鍊來達到健康的目的。我們要鼓勵學生採取行動改善自己的健康外,還要改善他人之生活、運動、休閒與工作的環境以及社區,同時幫助學生瞭解人們的健康會被他與別人互動所影響。

  此次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之修訂,將「健康與體育」合併成一個學習領域,不單是在課程改革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更在新世紀的國家整體競爭力中,擔負起教育的重要使命。七大學習領域之中,唯有「健康與體育」跟生命的延續息息相關。在我們提倡生涯規劃、終身學習的同時,如果沒有健康的身心,一切都將是空談。其最重要的理念在以啟發學生最基本的學習能力替代過去追求雖理想但難以實現的「標準」,讓學習的成果與日常生活相互結合,而非遙不可及的理論。

 

 

回最上層

 

 

 

 

 

 

 

 

 

 

 國民中小學之課程理念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涵泳民主素養,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國民教育之教育目的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與世界觀的健全國民。為實現國民教育目的,須引導學生致力達成下列課程目標:

1.

養成尊重生命的觀念,豐富健康與體育生活。

2.

充實促進健康的知識、態度與技能。

3.

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技能,提昇體適能。

4.

培養增進人際關係與互動的能力。

5.

培養營造健康社區與環境的責任感和能力。

6.

培養擬定健康與體育策略與實踐的能力。

7.

培養運用健康與體育的資訊、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回最上層

 

 

 

 

 

 

 

 

 

<編號說明>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主題軸序號,b代表學習階段序號,c代表流水號。

本學習領域配合學生生長發育及現有學制,平均分為三學習階段。第一學習階段為小學一至三年級,第二學習階段為小學四至六年級,第三學習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

1. 生長、發展

a-b-c

 

1-1-1 

知道並描述對於出生、成長、老化及死亡的概念與感覺。

1-1-2

觀察並比較不同人生階段的異同。

1-1-3

瞭解個體動作能力的發展順序。

1-1-4

養成良好的健康態度和習慣,並表現出整體的舒適感。

1-1-5 

討論對於身體的感覺與態度,學習尊重身體的自主權與隱私權。

1-2-1 

辨識影響個人成長與行為的因素。

1-2-2

應用肢體發展之能力,從事適當的身體活動。

1-2-3 

體認健康行為的重要性,並運用作決定的技巧來促進健康。

1-2-4 

探討各年齡層的生理變化,並有能力處理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變。

1-2-5

檢視兩性固有的印象及其對兩性發展的影響。

1-2-6 

解釋個人與群體對性方面之行為,表現出不同的信念與價值觀。

1-3-1 

瞭解個人運動潛能及動作發展的差異性,並充分發展。

1-3-2

蒐集生長、發展資料來提昇個人體能與健康。

1-3-3 

運用性與性別概念,分析個人與群體在工作、娛樂、人際關係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行為。

1-3-4

解釋社會對性與愛的行為之規範及其影響。

2.人與食物

2-1-1

體會食物在生理及心理需求上的重要性。

2-1-2

瞭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食物種類並探討影響飲食習慣的因素。

2-1-3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2-1-4

辨識食物的安全性,並選擇健康的營養餐點。

2-2-1

瞭解不同的食物組合能提供均衡的飲食,並運用飲食指南評估飲食狀況。

2-2-2

瞭解營養的需要量是由年齡、性別及身體活動所決定。

2-2-3

瞭解、接納並尊重不同族群或國家的飲食特色。

2-2-4

運用食品及營養標示的訊息,選擇符合營養、安全、經濟的食物。

2-2-5 

明瞭食物的保存及處理方式會影響食物的利用價值、安全性、外觀及口味。

2-2-6

分享並討論運動與飲食的經驗,並建立個人的健康行為。

2-3-1

設計、執行並評估個人的飲食內容,以符合成長和身體活動的營養需求。

2-3-2

指出需要特殊營養照顧的時期或疾病,並提出預防的策略。

2-3-3

檢視媒體所助長飲食趨勢之合適性,並體認正確的飲食可降低健康上的風險。

2-3-4

以營養、安全及經濟的觀點,評估家庭、學校、餐廳、社區商店所準備和販售餐點的合適性,並提出改善的方法。

2-3-5

明瞭食物的製造會影響食物的品質、價格及熱量,並具有簡易的烹調技能。

2-3-6

分析個人對身體外觀的看法及其對個人飲食、運動趨勢的影響並擬定適當的體重控制計劃。

3.運動技能

3-1-1 

表現簡單的全身性活動。

3-1-2

利用身體動作以操作設備。

3-1-3 

表現出操作器材的基本動作能力。

3-1-4

結合一系列的基本動作,表現出簡單的動作技能。

3-2-1

表現出對簡單動作的控制能力。

3-2-2

在遊戲或簡單比賽中表現出使用器材的動作技巧。

3-2-3 

表現出結合系列動作技能及操作器材的能力。

3-2-4

在活動中表現身體的協調性。

3-2-5

在活動練習中應用各種策略以增進表現。

3-2-6

瞭解各項運動規則,參與比賽,表現最佳運動技能。

3-3-1

評估個人及他人的表現方式,以改善動作技能。

3-3-2

發展戰術運用在個人和團體比賽中。

3-3-3

在各種活動練習中應用各種策略以增進運動表現。

3-3-4

計畫並執行特殊性運動,以發展運動技巧。

3-3-5

應用規則來使運動技能充分發揮。

4.運動參與

4-1-1 

藉語言或動作,來表達參與身體活動的感覺。

4-1-2

認識體適能的觀念,參與活動以保持體適能,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4-1-3 

描述人們的休閒運動方式及說明選擇的理由。

4-1-4

認識並參與各種身體活動。

4-1-5

透過童玩、民俗活動等身體活動,瞭解本土文化。

4-2-1

評估社區運動環境並選擇參與。

4-2-2 

辨別並參與對發展體適能要素有貢獻的活動。

4-2-3

評估體適能活動的益處並參與活動以提升個人體適能。

4-2-4

指出影響運動參與的因素。

4-2-5 

透過各種運動瞭解本土與世界文化。

4-3-1

瞭解運動參與在個人、社會及文化層面的意義。

4-3-2

計畫提升休閒活動參與的方法,並執行個人終身運動計劃。

4-3-3

計劃及執行增進個人體適能的活動。

4-3-4

評估對各種不同需求的人的活動計畫。

4-3-5

培養欣賞、分析運動美感與比賽的能力。

5.安全生活

5-1-1

分辨日常生活情境的安全與不安全。

5-1-2 

說明並演練促進個人及他人生活安全的方法。

5-1-3

思考並演練處理危險和緊急情況的方法。

5-1-4

認識藥物及其對身體的影響並能正確使用。

5-1-5

說明並演練預防運動傷害的方法。

5-2-1

覺察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機並尋求協助。

5-2-2

判斷影響個人及他人安全的因素並能進行改善。

5-2-3

評估危險情境的可能處理方法及其結果。

5-2-4 

評估菸酒檳榔及成癮藥物對個人及他人的影響並能拒絕其危害。

5-2-5

探討不同運動情境中的傷害預防及其處理。

5-3-1

評估日常生活的安全性並討論社會對促進個人及他人安全的影響。

5-3-2

規畫並參與改善環境危機所需的預防策略和行動。

5-3-3

規畫並演練緊急情境的處理與救護的策略和行動。

5-3-4

演練拒絕菸、酒、檳榔、成癮藥物的有效策略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5-3-5

重視並能積極促進運動安全。

6.健康心理

6-1-1

描述自已的特色,並接受自已與他人之不同。

6-1-2

學習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6-1-3

展示能增進人際關係、團隊表現及社區意識的行為。

6-1-4

認識情緒的表達及正確的宣洩方式。

6-1-5

瞭解並認同團體規範,從中體會並學習快樂的生活態度。

6-2-1 

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差異,從中學會關心自己,並建立個人價值感。

6-2-2 

瞭解家庭在增進個人發展與人際關係上的重要性。

6-2-3

參與團體活動,體察人我互動的因素及增進方法。

6-2-4

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與理性的情緒表達,認識壓力。

6-2-5

瞭解並培養健全的生活態度。

6-3-1

體認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的重要性。

6-3-2

肯定家庭教育及社會支持的價值,願意建立正向而良好的人際關係。

6-3-3

尋求資源並發展策略以調適人生各階段生活變動所造成的的衝擊與壓力。

6-3-4

應用溝通技巧與理性情緒管理方式以增進人際關係。

6-3-5

理解道德、社會、文化、政策等因素如何影響價值或規範,並能加以認同、遵守或尊重。

6-3-6

建立自已的人生觀,締造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7.群體健康

7-1-1

瞭解健康的定義,並指出人們為促進健康所採取的活動。

7-1-2

描述人們在選擇健康與運動的服務及產品之過程與責任。

7-1-3 

描述人們獲得運動資訊、選擇運動服務及產品之過程,並能辨認其正確性與有效性。

7-1-4

察覺不同親疏感的社區生活環境,與健康互動的情形。

7-1-5

體認人類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份,並主動關心環境,以維護、促進人類的健康。

7-2-1

表現預防疾病的正向行為與活動,以增進身體的安適。

7-2-2

討論社會文化因素對健康與運動的服務及產品選擇之影響。

7-2-3

確認消費者在與健康相關事物上的權利與義務。

7-2-4 

確認消費者在運動相關事物上的權利義務及其與健康的關係。

7-2-5

調查、分析生活周遭環境問題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7-2-6

參與社區中環保活動或環保計畫,並分享其獲致的成果。

7-3-1

運用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策略,以滿足不同族群、地域、年齡、工作者的健康需求。

7-3-2

選擇適切的健康資訊、服務及產品,以促成健康計畫的執行。

7-3-3

選擇適切的運動資訊、服務及產品,以促成健康計畫的執行。

7-3-4

分析人類行為如何改變全球環境,並探討環境改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7-3-5

提出個人、社區及組織機構為建造更健康的環境所擬定的行動方案與法規。

比較與分類 

1-1-2-1

依特徵或屬性,將事物歸類(如大小、明暗…)

1-1-2-2

比較圖樣或實物,辨識相異處,說出共同處(如兩棵樹雖大小不同,但同屬一種)

組織與關連

1-1-3-1

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如豆子成長的過程)

1-1-3-2

將對情境的多樣觀察,組合說成一個有意義的事件(如風太大了葉子掉滿地,木板吹倒了…)

歸納與推斷 

1-1-4-1

察覺事出有因,且能感覺到它有因果關係

1-1-4-2

察覺若情境相同、方法相同,得到的結果就應相似或相同

傳達

 

1-1-5-1

學習運用合適的語彙,來表達所觀察到的事物(例如水的冷熱用燙燙的、熱熱的、溫溫的、涼涼的、冰冰的來形容)

1-1-5-2

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1-1-5-3

養成注意周邊訊息作適切反應的習慣

2. 科學認知

認知層次

 

2-1-1-1

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2-1-1-2

「察覺」到每種狀態的變化常是由一些原因所促成的,並「練習」如何去操作和進行探討活動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

2-1-2-1

選定某一(或某一類)植物和動物,做持續性的觀察、並學習登錄發生的大事。察覺植物會成長,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注意到植物生長需要土地、陽光及水分等良好的環境。察覺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

現象及現象變化的觀察

2-1-3-1

觀察現象的改變(如天氣變化、物體狀態的改變),察覺現象的改變必有其原因

2-1-3-2

製作各種不同的玩具,體會「力」有多種,力可使物體動起來,或使物體振動發出聲音

 

3. 科學本質

3-1-0-1

能依照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3-1-0-2

相信每個人只要能仔細觀察,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4. 科學態度

4-1-1-1

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4-1-1-2

喜歡將自己的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來表現

 

 

5. 思考智能

創造思考

 

5-1-1-1

察覺自己對很多事務也有自己的想法,它們有時也很管用

5-1-1-2

培養將自己的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表現的習慣

解決問題

 

5-1-2-1

養成動手做的習慣,察覺自己也可以處理很多事

5-1-2-2

學習安排工作步驟

5-1-2-3

學習如何分配工作,如何與人合作完成一件事

 

6. 科學應用

知識與方法之應用 

6-1-1-1

學習安排工作,有條理的做事

6-1-1-2

學習操作各種簡單儀

回最上層

 

 

 

 

 

 

 

 

 

 

    一、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充分瞭解自己的身體、能力、情緒、需求與個性,愛護自我,養成自省、自律的習慣、樂觀進取 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並能表現個人特質,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形成正 確的價值觀。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具有積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變遷,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言、文字、聲音、動作、圖像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各種媒體、科技等),表達個人的思想或觀念、情感,善於傾聽與他人溝通,並能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人與各族群;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具備規劃、組織的能力,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增強手腦並用、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與積極服務人群與國家。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質。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於生活中。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地研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

 

 

回最上層